用正面、積極的態度面對逆境,生活中快樂俯拾即是;
凡事轉個念頭、換個角度你會驚覺世界依舊美麗如昔,
端看你是否用「心」感受。
文/傅佩榮
幾年前我在荷蘭教書一年,發現荷蘭人的處事態度有些特色。譬如,他們喜歡發表意見,目的主要是疏導情緒,至於自己的看法能否被採納或者形成共識,則不太在乎;大家各說各話,不必壓抑情緒,生活將會比較輕鬆。
相形之下,我們的社會比較嚴肅,一旦開口表示自己的想法,如果受到質疑或批評,好像就下不了台,沒有面子似的,然後惱羞成怒,製造許多不必要的糾紛;意見沒有受到尊重,顯然是最常見的、最基本的「逆境」。這正是自我訓練的第一步。
●「還好事情沒有變得更壞。」
後來我才知道,原來荷蘭人有句口頭禪,譯成中文意思是:「還好事情沒有變得更壞。」不論發生任何事情,首先要想:情況也有可能更糟。譬如,張三發生車禍,車子毀了,就要想:還好人沒有受傷。萬一受傷斷了條腿,就要想:還好只斷了條腿。如此依序去思考,重要的是人還活著,還有機會去「想」。
這種想法絕不是阿Q精神,也不是鴕鳥作風,而是面對現實,整頓身心,準備重新出發。台灣有一位小朋友,只活了短短的十年,就因為癌症而去世了。他叫周大觀,在治療期間切除一隻腳。但是,他寫了一首詩,題目是:「我還有一隻腳」,這種想法無異於讓自己喘一口氣。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,抱怨有什麼用呢?
●「早知如此,何必當初?」
在說這句話的時候,我們希望時光倒流,可以讓自己重新做一次比較聰明的選擇。但是,人生的態度是環環相扣的,由福生禍與因禍得福的例子不勝枚舉。在追究原因時,一定可以找到許多藉口,讓自己減少責任的壓力。
換言之,發生在我身上的是,並不全是我造成的;依此類推,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,也不應該全部怪他;然後社會上的一切事件,都與每一個人有或遠或近、或深或淺的關係。
●不懼逆境,快樂隨手可得
人的社會形成一個大的因果網,正如宗教所謂的「共業」。在共同命運的籠罩之下,個人應該如何自處?孔子的回應是:「知其不可而為之」。這句話提醒我們要依自己的理想去活。既然人生充滿逆境,我們何不接受這樣的考驗;重要的不只是「幸好我還活著」,而是:既然活著難免會有逆境,那麼我何不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活?因為這時遇到困難,會有心甘情願的感受,好像「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」
換言之,如果人生注定無法免除痛苦,那麼值得省思的不是如何解除痛苦,而是要接受何種痛苦?這時思考的焦點就變成:我要為了什麼理由而接受何種痛苦?以孔子為例,他希望造福百姓,在周遊列國時屢次遭遇困境,但是奇怪的是:他經常處於快樂的心境。他描述自己時,說了這樣的話:「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云爾」,意思是,他可以「忘食、忘憂、忘老」。他的「三忘」並非由於健忘症,而是因為把握住自己的理想,生活中充滿快樂。
暫時拋開大人物的大理想,成就平凡人生活來看,我們將會發現:許多逆境來自於「心想而事不成」。譬如,學生畢業時正好遇到經濟不景氣,於是陷於失業的困境。這時怎麼辦?與其怨天尤人,不如研究自己還有什麼潛能可以測驗、培養及發揮,或者社會上還有什麼工作可以讓自己先腳踏實地做了再說?每次看到國內外新聞各種災難的報導,我都會覺得自己算是很幸運的人,可以在台灣生活,從事自己有興趣的教育工作。
讓自己喘一口氣,先肯定事情還好沒有變得更壞,然後想自己所擁有(或剩餘)的資源,繼續往前邁進。逆境是個挑戰,將會使人愈挫愈勇,誰知道明天會是什麼情況?
(本文由領袖大學提供)
這些文章皆是友人轉寄與大家分享的,
若有侵權,煩請來信告知。
- Mar 18 Wed 2009 21:42
用正面、積極的態度面對逆境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